晨曦中,傳來幾聲高昂的汽笛——

一輛老式的蒸汽機車,
拖著幾節久違的綠皮車廂,
噴著白煙,緩緩駛來……

在貼滿諸如“美麗牌香煙”等二三十年代的舊招貼廣告的閘口站臺上,站著的卻是現代的摩登女郎……


這是怎么樣的令人追憶的場景呀

順著綠色車廂望去,
遠處的六和塔隱隱可見……

龍門吊、吊車與蒸汽機頭皆成風景


人們從四面趕來,簇擁著這列老式的火車
其實是在追尋自己舊時的記憶

滿載旅客的老式火車徐徐駛來
沿途開滿了鮮花
很美!

發現一根粗鐵鏈臥在花叢中
有一種特別的感覺

公園內的綠皮火車模擬從杭州到北京
每趟可以來回乘坐二十分鐘
這是八年前2014年5月1日杭州白塔公園(一期)開園時的情形。這里是百多年前浙江第一條鐵路的始發站所在?,F在建設成為歷史建筑和鐵路工業遺存保護與利用為重點的一座城市文化主題公園。
據悉,該鐵路1907年通車,沿當時杭州的老城墻外,由南而北設閘口、南星、清泰、艮山和拱宸五個站,而南端的起點站——閘口站即位于現白塔公園內。

當時開園,正值五一勞動節
杭州市民聞訊紛紛而來
排著長隊買票,都想坐一坐綠皮火車

開園的三日之內
公園內都有歌舞表演 喜氣洋洋

公園的核心自然是白塔,它與六和塔遙遙相望,身上延續著從唐至五代的建筑痕跡。


白塔共九層,高約15米,平面八邊形的樓閣式塔建筑,逐層劃分,比例適度,出檐深遠,起翹舒緩,輪廊秀麗挺拔。塔基雕刻有山峰、海浪等紋飾,象征著“九山八?!?,其上有須彌座。須彌座束腰上刻有佛經,再上分為九層,每層由塔身、塔檐和平座三部分組成,塔身上浮雕有佛、菩薩和經變故事,人物形象惟妙惟肖,刻畫生動。

白塔是現存的五代吳越末期仿木構塔建筑中最精美、最真實、最典型的一座。
以下是我2022年5月中旬第三次來得到白塔公園拍攝的——

新換的游覽示意圖很漂亮。
白塔陳列室




位于塔下的白塔陳列室,對白塔的講述非常生動而完整,另外,室內陳列了塔剎殘件(文物)、白塔的1:10縮小模型,在這里還可以觀賞白塔全景三維掃描影片等。
“南宋地經”廣場

在白塔腳下,共設八塊石質大地圖,與南宋時期的上八府一一對應,其輪廓和位置關系參照南宋版圖,鐫刻南宋時期山、城、水、路關系。有興趣的游客,可以在地經廣場找一找家鄉,看看自己來自“哪一府”。
雕塑“邂逅”



地經廣場上,這組雕塑名為“邂逅”,以自塔為背景,用時空穿越的手法,表現古人和現代人問路邂逅于此,意為文脈代代相傳?!板忮恕钡袼芗耙粋鹊摹毒┏菆D》(取自南宋《咸淳臨安志》),展現了此地作為舊時從錢塘江進入都城必經之地的繁華景象。
《江墅鐵路》雕塑

江墅鐵路是浙江省歷史上第一條鐵路,1906年11月14日開工建設,次年8月23日全線通車。沿途從南至北設閘口、南星、清泰、艮山和拱宸五個站,全長16.135公里。該雕塑呈現江墅鐵路舊時客貨運營場景。


1906年,這位身著布衣短褂、足登蒲鞋的湯壽潛宣告:江墅鐵路開工了。這湯壽潛正是時任浙江鐵路公司領導、四品京卿兩淮鹽運使,也是國學大師馬一浮的岳父。
而這組"江墅鐵路"的雕塑則給白塔公園增加了歷史的厚重感。





隨著白塔公園的開園,鐵軌變成可以散步的游步道。沿著鐵軌,踩著舊舊的枕木,看著鐵軌向遠處延伸,簡直是文藝青年的標準定裝照呀。


在白塔公園內,還有兩列火車,一個是公園內陳列的還原閘口站風貌的蒸汽機車(火車頭),只能用來欣賞,另一個觀光小火車也是蒸汽的,則可以買票乘坐,票價10元/人,分上午場和下午場。小火車從西面月臺往東開,縱觀整個公園,行駛到白塔為止,游客在園內乘一次來回大約20分鐘。




閘口火車站的堆場也得到保留,標志建筑就是龍門吊,在堆場里吊運貨物用,如今,其中一座龍門吊換上了藍灰色的新裝,改造成了登高望景的好去處。沿著臺階爬到最高處,西面能遠眺雄偉的錢塘江一橋、六和塔;東面,可以眺望白塔。鋼鐵龍門吊上還加裝了一個箱體,這里是一座相當酷的江景咖啡廳。

火車頭餐廳正在裝修中

巧妙用綠皮車廂改造的"軌道餐廳"

白塔公園還有一個大看點
就是
“杭州鐵路博物館-知青紀念館”


大門口置放的這組“排排坐 開火車”雕塑
一下子就抓住我的眼球
更觸動了我的神經
小時候我真的這樣拿小凳子玩過,
嘴里還不斷嗚嗚地叫著……
杭州鐵路博物館

第一部分序廳從世界上最早的蒸汽機火輪車“旅行一號”引入,以世界歷史上鐵路的發展史為序,引申到中國第一條營業鐵路上海吳淞鐵路。


世紀回眸 杭城軌跡

第二部分則以杭州鐵路事業的發展為脈絡,全面梳理了江墅鐵路、杭江鐵路、浙贛鐵路、錢塘江大橋等歷史,勾勒了湯壽潛、張靜江、茅以升等一大批仁人志士為鐵路事業的發展所作出的努力。

中國近代工業革命興起不久,以1907年江墅鐵路為起點,杭州又以海納百川的姿態接納了鐵路工業文化。滬杭甬鐵路、杭江鐵路及錢江大橋等重要鐵路相繼建成,對近代杭州及周邊城市的建設、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907年,錢塘江畔響起了“火輪車”的轟鳴聲,浙江第一條鐵路——江墅鐵路正式通車。1912年12月11日,孫中山先生特意趕來閘口,考察江墅鐵路和錢塘江水道。他饒有興致地坐上火車,體驗了一把這條長度僅有16公里的鐵路。


第一座國人設計、監造的雙層大橋--錢塘江大橋
1933年春,毅然辭去北洋大學教授的茅以升,應約赴杭接受主持建造錢塘江大橋重任。他任人唯賢,將全國一流的建橋專家統攬麾下,組成一支精悍的建橋班底。1934年11月11日舉行大橋開工典禮,翌年4月正式開工,二年后一座由中國工程師自行設計、監造的雙層式單線鐵路、公路兩用大橋竣工。它不僅把杭州境內鐵路、公路連成整體,也成為我國沿海各省南北交通要道,為中國的發展做出應有的巨大貢獻。

第三部分以鐵路車站、機務與機車、鐵道車輛、行車信號等幾個方面全面介紹鐵路的技術發展史,從鐵路的發展細節上講述由綠皮火車跨越到高效便捷的高鐵時代的歷史。
知青紀念館

這是一個紀念知青上山下鄉五十周年的
專題展覽

在原閘口站這個充滿鐵路元素、飽含知青回憶的地方,杭州鐵路博物館·知青紀念館的開門,一面為了懷念過往歷史、重溫記憶深處的激情與感動,另一面為了擁抱未來歲月,為杭城魅力城市建設增添亮色。

閘口,這個原本只是南北貨運集散地的小站,不僅承擔了運送知識青年的歷史重任,也見證了無數家庭的離恨別愁。至今,此處依然承載著整整一代人的記憶,成為閘口往事……

五十多年前,這里成為杭州知青上山下鄉的出發地,見證了數萬城市青年改變人生軌跡的瞬間。成千上萬的懵懂青年,在這里登上奔向遠方的列車,跨出人生的第一步,開始遙遠而艱辛的征程…。

當年閘口火車站,揮別場面。知青告別父母,揮淚北上,從此開始了人生最刻骨銘心的一段經歷。如今,也只存留在那代人的腦海里面了。

杭州二十余萬中學畢業生響應黨和國家號召,奔赴寧夏川、北大荒、大興安嶺、內蒙古、杭嘉湖的廣闊天地,用青春和汗水譜寫了一代青年與大自然抗爭的“革命之歌”。如今,意氣風發的知青已是花甲之年“上山下鄉”“知青”等歷史詞匯,在他們身上卻成了一個個鮮活、曲折、動人甚至悲壯的回憶。


在時代浪潮的裹挾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歷經十余載,他們經歷生活關、勞動關、思想關,無論是喜是悲是苦是樂,他們都把自己美好的青春獻給了那片或炙熱或貧瘠的土地,接受著特殊的洗禮。這不啻是一段刻骨銘心的艱難歲月,更加一片永遠抹不去的青春記憶。


一個特別的時代,
給了一代人一段特別的經歷,
幸運也罷磨難也罷,
挺著也然走過了五十多年的風風雨雨。
人生不老,只是成熟,
只愿每一位知青健康安樂!

以下是兩張我在2016年與家人第二次游覽白塔公園時拍攝的重要圖片,也并入此篇,以致紀念。

小小鐵道游擊隊員

我生命中極重要的這對母子
緊緊偎依著
踏著鋼軌與枕木
一步步地
走向詩與遠方
……

厲害厲害